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每个人都害怕了解自己。
人有一种被称作“归因”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尤其是引发了我们高兴或难受的情绪的事情,我们总要去寻找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直到说服自己接受这个原因,好像我们才能面对这个原因导致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对应结果。任何无法知晓原因而产生在我们身上的结果,无疑会使我们高度的恐慌和焦虑。于是,人类实际上是在为了让自己安于结果才去寻找原因的,这个原因存在的意义也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不焦虑、不惶恐地接受结果而已,已然无所谓原因本身了。
数年前有一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交往多年的朋友来我家作客,两人相叙于一个冬日的午后,借着难得的暖阳品茶对弈,黑白交错间全然忘却了时间,直至傍晚饭点时刻,遂邀朋友共进晚餐。当饭菜上桌之后,即要推杯换盏,此刻朋友突然惊呼,出门前他在家中炖的鸡汤忘了关火,一看时间已过去近六个小时,匆匆狂奔回家。很快,朋友来电告诉我说一切安好,汤和锅都冰凉,依然鸡是鸡、水是水,但燃气灶的火门的确未关,满屋子都是天然气的臭味,现打开门窗散气。在庆幸未酿成事故之时,朋友却异常焦虑起来,在排除可能的物业管理、燃气公司、家人亲友等所有因素后,均不得而知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结果,归因的冲动促使他从傍晚到深夜一直忙着一遍遍的重复假设——推理——结论——被否定的过程,并时不时地把重复的事情电话“骚扰”我,凌晨一点,朋友来了最后一个电话说他终于找到原因了,他说一周前他刚好皈依了佛门,一定是菩萨保佑的结果,我问他这下可以睡着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如释重负地领会了“归因”这个概念的深刻含义。人要寻找的,只是一个让自己不难受的原因。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就有太多太多的问题了,无一不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我为什么会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呢?”“我做得如此的好而领导却丝毫看不到我的优秀?”“我整天忙碌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吗?”“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等等,要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明白的问题是“我是谁?”
1.理智与情感
人一生的经历,经历的就是理智和情感,人做的所有事情也都逃不过这两个方面。关于理智与情感的话题,贯穿人的整个一生,要想说清楚、弄明白理智与情感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在一百多年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里,建构了一个被叫做地形学模型的理论,也叫做“冰山理论”,说的是人的心理结构就像是漂浮在海上的一座巨大冰山,因为地球的重力作用和冰物质的密度较水低的原因,以水面作为分界线的话,就好像把整个冰山分成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海面以上的是我们平常所能看到的部分,弗洛伊德把它称作“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理智”,它表现出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条理性、逻辑性、规范性、严肃性等,但它仅占整个冰山的很小一部分。另一个就是被隐藏在海面以下的看不见的那个较大部分,被叫做“无意识”或“潜意识”,这个部分代表人的非理性方面,它表现出无逻辑规范的原始思维,如冲动、本能、欲望等,人的情感就是属于这个部分。
理智和情感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它们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人又是如何在理智与情感间作出选择的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28岁的小伙子,叫小A,他是一名公务员,主要在办公室从事文字资料和会务接待方面的工作。小A做事认真负责、细致严谨、一丝不苛,单位领导对他的工作赞赏有加。但在一次重要会议前的筹备工作中,小A出了状况,他力求将会议稿件准备得更好一些,为此他有意放慢工作进度,字斟句酌,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核对,但心里老是觉得还不够好,这样的工作效率让他明显感到时间不够,于是天天加班,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回到家里,也无论是工作当中,还是吃饭睡觉,小A的脑子里全都是稿件的内容。有时候晚上都上床休息了,突然间回想起会议稿件好像有弄错的地方,又不确定,他甚至会半夜开车赶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核对一遍才放心,后来他干脆就住在办公室不回家了。虽然领导和同事都开导小A,但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和厌食、失眠等症状依然困扰着他,在这样的状态下,小A没法正常工作了。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问到小A最担心什么,他说最怕工作没做好,因为领导要求很高,为此他感到工作带给自己的压力。在得到小A认为自己目前如此辛苦工作才做得“勉强好”的前提下,咨询师问他:“这样辛苦的工作你舒服吗?”小A回答是难受,但称如果工作没做好,自己心里面会更难受。咨询师对小A说:“其实你内心是不想做好这份工作的。”小A大惑不解,说这怎么可能?咨询师问他如果工作没做好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吗?小A说:“领导会严厉批评我!”咨询师又说:“如果因为你的工作没做好,造成了失误,面对领导严厉的批评,你会难受,是吗?”小A说是的。咨询师问:“除了你还有人难受吗?”小A回答说领导当然也不好过。咨询师又问:“你和领导谁更难受?”小A说因为会议弄糟了可能领导更难受些吧。咨询师最后问:“当你发现领导比你还难受时你有什么感觉吗?”此时小A笑了:“我有一种很爽的感觉。”
这个案例就一直围绕着当事人的情感在进行,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中的小A选择了一种复杂的、隐匿的、但却是让自己“好受”的方式与别人互动。
人总是在“跟着感觉走”,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人们的行为遵从的是“有限度”的理智和“无限度”的情感这一基本规则。一个人选择了某项职业,很多年后他还呆在这个职业中,表明这个职业对他来说不难受,或者很享受。一位已婚者从结婚起就与配偶一起生活,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在一起生活,表明这位已婚者在婚姻中不难受或者至少不太难受,当然也可能很享受,因为如果说难受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他会从婚姻中走出来,纵然他会为他的走出来找到很多理性的说法,但结果是离开婚姻比继续留在婚姻里舒服些,于是他选择了让自己舒服的结果,这就是情感的作用。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生活都遵循着两个原则,一个是快乐原则,就是指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做任何事情不用考虑后果和责任,让自己开心就好,这是情感在起作用;另一个叫现实原则,说的是人需要、也不得不遵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绝不允许做任何超越此的事情,这是理智在主导。这两个原则是矛盾的,同样作用在一个人的身上势必会引发人的内心冲突,但绝大多数人都拥有自我调节内心冲突的能力,所以我们通过自我调节后,两个原则的作用在一个人的内心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心理。如果说冲突过大或是一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心理行为症状的产生,也即我们平常常说的压力大了,在持续的、无法自行调解的较大压力下,人要么出现身体上的症状,要么出现行为上的异常,很多时候为两者都有。人要让自己保持健康心理,其实就是让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让自己感觉能够时常多舒服一些,但又不能舒服得过头了;或者说让自己的不舒服尽量少一些,至少这些少一些的不舒服是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2.关于真诚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真诚,也没有人会反感别人的真诚。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实验中列举了上千个英文形容词,要求参加实验的被试者从这些数量众多的形容词里选择十个来描述你最希望交往的他人的特点,结果“真诚”这个词高居榜首。我们完全不需要考虑你、我、他是否需要真诚这个品质,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你是否具有真诚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对另一个人完全“透明”,所以我们也只能是做到尽量的“真诚”,而不可能有绝对的“真诚”之说。不“透明”的部分就意味着人戴上了我们常常称之为心灵的“面具”,戴上这个面具的目的就是不让其他人能知道面具里的真实内容,如果别人看到了并且明白了面具背后的内容时,戴面具者就会产生恐慌、焦虑、不安等情绪,当然这个人就会感到非常难受了。我们前面讲到过人总在遵循快乐原则,规避难受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不让别人“看穿”我们,人就会在无意识间启动一个在心理学上叫做“防御机制”的东西,目的就一个——不让你看穿我,这样我就安全和“好受”了。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包括否认、回避、掩饰、投射、遗忘、合理化等等,心理学家布来克曼总结出了101种。这些所有的防御机制旨在让人把意识到的、感觉到的感受,统统的压抑到前面讲到的潜意识“冰山”深处,这时他就体验不到难受了,貌似难受的东西都不存在了一样。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人是怎样通过防御机制来让自己好受的。有一个W先生,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谦虚礼貌、衣着得体的人。却在某日的晚上与他火爆脾气的妻子发生了冲突,妻子把他的脸上弄得两三处都挂彩了。第二天早上W先生来到单位上班,他不敢抬头,担心别人看到他脸上的伤痕,此时他的内心是焦虑不安的。结果一个同事发现了他,关心地询问他脸上的伤:“发生什么事情了吗?”W先生完全没有思考就回答了:“什么事都没发生,没事的。”(W此时就使用了否认的防御)这个同事继续关心他:“既然没事那你脸上咋伤了?”此时的W心中更加紧张,他依然没有经过思考就回答:“昨晚走路不小心摔跤了,没什么大事的。”(W此时使用了掩饰的防御,即我们常说的撒谎)当同事说以后可得小心点,并不再追问后,W的紧张不安迅速降低了。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当事人W担心的其实是怕别人发现了他的夫妻冲突,发现了他的婚姻矛盾或是发现了他妻子的“强大”以及他自己的“弱小”等,好像这些东西曝光后他就没面子了。而我们都明白的是W的婚姻是否有问题以及什么问题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是他自己认为好像所有的人都会来重视他的婚姻问题,并对他进行评判一样。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人在幻想中赋予了自己的事情和其他人的意义,并且对这样的幻想真信不疑,于是沿着这个幻想的源头实施一系列隐藏自己内心焦虑的行为,貌似“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在“骗”的过程中面具就戴上了,当然,防御机制也让他自己暂时的安全和好受了。
防御机制不能不用,但过多使用就好似不断地、加强地在做“骗”的行为,于他人看来,表里不一就被解读成不“真诚”了。不真诚是因为自己总在幻想着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不好,不好的话就可能不安全,就可能会受到潜在的指责或恁罚。所以,真诚多一些,防御就少一些。越少的防御表现出的就越真诚,人就会感到越多的平静和愉悦;相反,防御越多一些,根源是安全感越不足一些,幻想的也越多一些,防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自己能够更安全些。
防御机制只是把引发我们焦虑的问题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了,让我们不去触及它,而并没有解决它。当我们压抑太多太久而没有得到有效释放的话,负面情绪的聚结将会导致身心交瘁。如果有较大影响的外部事件刺激,我们将防无可防。所以,释放情绪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要想真诚更重要的是自我人格的完善与成长,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一定是一个十分真诚的人。
3.问题都出在关系中
人天生是孤独的,人天生也是害怕孤独的,于是人为了对抗孤独,便寻找并投入到关系中去,以此来缓解自己对于孤独的焦虑与恐惧。但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却是,关系让他们更加焦虑了。在关系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抱怨连连,他们困顿无助,他们甚至不知道是对方出问题了或是关系本来就存在着问题。有人尝试着改善关系,收到的太多建议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收效甚微是最常见到的结局。有人大胆地想走出来,结束关系,却猛然发现孤独的恐惧再次来袭。需要关系却又受困于关系,想要分开却又害怕分开,人都怎么了?
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对方。借用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话:“人生就是孤独的,纵然你可以从家庭、朋友和社会那里得到很多支持与帮助,但终究是你在独自面对你自己的人生,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你生活。”要想在关系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首先得让自己学会享受孤独。
尊重自己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首要问题。尊重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选择,尊重自己的生命等等,在尊重中,人方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感,即使这样的尊重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够优秀,甚至说有太多的缺点,他自己非常讨厌自己这些缺点,他总认为自己是一个拥有这些缺点的不好的人,这时候,这个人就开始攻击自己了,这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不尊重。也可以这样理解,所有不接受自己不好的人,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强迫症里面有一种叫做“强迫性洗涤”的强迫行为,表现在当事人会整天不停的洗手或洗其他东西,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重复这种无聊的行为,以此来缓解焦虑。但不管怎样洗总感到没有洗干净,于是更加加强洗涤的时间和频率,到头来发现焦虑和抑郁越发严重了。在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这种强迫行为的人被认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有一点的“不干净”,所以要把自己洗得绝对的干净。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自己拥有了“强迫性洗涤”这个不好的“缺点”而拼命的想“删除”它,却在试图“删除”的过程发现这个不好的“缺点”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无法“删除”。而治疗强迫症的原则是——不要“删除”它,试着接受它。当你与自己的那些不好之处和平共处,并尊重它们在你身上的存在之时,它们便开始不起作用了。
我们从小就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既好又坏”的人,既然我们都不是神仙,我们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既好又坏”,对自己好一些,放自己一马呢?
清晰的边界是维系关系的基本原则。一个期待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的母亲,不是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因为她把自己的意愿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想借孩子的“成功”来满足母亲的自恋,母亲混淆了自己与孩子的边界。是否希望成名成家以及是否愿意为此努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个事情不是联结母子的纽带,母子之间唯有爱,爱是对另一个个体的独立存在的尊重,而不是控制。关系中的边界是指两个独立个体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尊重对方可以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不强加、不控制、不屈从和不讨好,既不为难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会说“不”字,不会拒绝的人是关系中边界不清的人。尊重自己的意愿和感受的人才知道尊重别人,不会拒绝别人的人也无法接受被别人拒绝,因为他忘却了自己和其他人都有获得尊重和维护自己愿意的权利。所有的建议都可以被理解为攻击,尤其是在没有被邀请的前提下依然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攻击。国内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就曾指出:“一个人永远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说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好的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关系中的其他人。只有从情感上理解到我和我关系中的对方都是“既好又坏”的人,而这些“既好又坏”是可以存在并被尊重之时,我们就拥有了建立和维系关系的能力了。
不论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财富、权力等物质刺激或是爱情、信仰等精神世界,终归到底,追求的都是幸福。幸福本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大可不必把它归入到除你之外的环境中去,是否选择让自己幸福——根本取决于你自己!在本文结束的时候,再次引用欧文亚隆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同时为这样的选择承担责任。”
马晓波简介
马晓波:国际EAP咨询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心理学会心理学讲师,重庆骐骥心理工作室创始人,HTP心理测评师,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马晓波于2006年在中科院心理大学重庆教学站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学习,2009年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际EAP协会国际EAP咨询师认证学习,2010年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攻读在职研究生,2012年在忠德精神分析临床治疗进修班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进修,2015年在第四届中挪国际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精神分析治疗技术进修。在多年来的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总结出一套适合于中国企事业组织特点的EAP服务模式,综合运用心理动力学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考察员工、干部相互间及与组织间的群体互动关系,以实现组织绩效目标为导向的关注员工干部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拓展出组织文化下的人格——岗位适配和针对管理者的领导力——健康与组织绩效的影响度等应用心理学服务,为包括通信、能源、交通、地产、制造、教育、商贸、金融、传媒、文教和司法等多个行业及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过应用心理学服务,在员工个体帮助和组织管理支持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