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出席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听取代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连日来,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烈讨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建言献策。委员们纷纷表示,将胸怀“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认真履行职能、主动担当作为,团结奋斗向未来,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贡献智慧力量,展现新时代政协新样子。
强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
1月17日下午,医药卫生界别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现场,10余名委员聚焦报告中“强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这一工作计划,从打造医学创新高地、推进医疗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等角度积极建言,为提升重庆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贡献智慧。
市政协委员、渝中区政协副主席刘恩梅建议“在科研方面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全局谋划,加快医药产业布局,打造西部医学创新高地,为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奠定基础”。
“渝中区拥有较多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季平建议渝中区围绕特色诊疗、特色专科等打造医学创新高地。
接过季平的话筒,市政协委员、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党组书记刘克佳直抒己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应唱好成渝‘双城记’。”他建议,努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医药卫生领域以竞争促发展,提升重庆医药产业竞争力。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市政协委员、重医附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刘东方就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高这一现象,建议政府加强对慢性病预防的重视,进一步打造医疗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示范高地。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刘东方就精神卫生和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加强精神卫生人才库和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库储备。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市政协委员、重医附一院副院长张丹呼吁,从预防着手,做好精神卫生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健康保障和教育、就业保障的投入。”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党组书记赵如均直言,这关系到残疾人群体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利于守住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的底线。
市政协委员、中国食品工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力对此深表赞同,他还建议,要抓住医药卫生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增加医药卫生投入,助力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秦 杰)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巩固和扩大义务教育‘双减’成果,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1月17日,小组讨论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句,让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药学院院长付志锋感触良多。他说,通过大力整治,以前在大街小巷都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现在逐渐在视野中消失了,但这消失的部分,有的却悄悄进入了居民小区。这些课外教育培训机构为什么在大力整治之下还有市场?其中就体现出一种社会焦虑,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而是希望升入重点高中,再进入大学。“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付志锋以北碚为例,有名气的重点高中有好几所,但职校却只有一所——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付志锋建议,采取切实措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数量和教学质量,以充足的学位、优势的教学赢得学生与家长的认可,真正做到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让我们一起向前进,一起向未来’!”(邓永宏)
抓住“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讲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我对今后民生发展充满信心。”1月18日,在妇联界别小组讨论会现场,市政协委员、沙坪坝区副区长周红玲率先发言,将在场委员的目光吸引到助力民生发展上来。
“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生育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在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的想法背后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的现状。以幼儿托育为例,托育机构不足、服务标准不清晰等问题让不少年轻人进一步加重了对育儿的抗拒。”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渝中区委会主委王月婷认真分析了生育问题的原因并建议,从政府层面制定出台托育规则,规范托育行业标准,在财政上加大对公益性、普惠性托育机构的帮扶力度,同时开展普惠性托育机构试点工作,吸引更多资本参与托育行业发展,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托育服务。
“这次报告用了大段篇幅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副主委邓琳难掩激动。作为民政领域的工作者,邓琳一直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今年两会她还带来了相关提案,就智慧社区建设和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等内容提出建议。“今天我再次建议将基层社会治理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列入政府考核制度,进一步激发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同时在财政上加大对老旧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陈钰铃)
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诸多布局,令人期待。”1月18日,在科学技术界别讨论现场,市政协委员、重庆高新开发集团党委书记杜国平率先发言。
“我们正抢抓创新赛道,引进一批实验团队,科学谷一期工程6月之前会呈现出来,科学会堂正加快建设。”杜国平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进度。同时,他呼吁通过市场交易让科技成果流动起来,用资本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市政协委员、丰都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杨文臣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增强了自主创新的信心。他建议,强化技术攻关,结合山地实际研发农业机械装备,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同时,注重科学普及,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体系,创新科普人才机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是市政协委员、涪陵区政协副主席陈圣玲思考的重点。她建议,大力培育技术经纪人,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区县建立主导产业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出台中试人才、税收、经费、基础设施、流程规范等相应配套政策,逐步构建涉及中试环节各个维度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发起建立产业中试共享基地。
“做好专利布局,整顿专利服务市场”“调动人才存量,制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创新平台要找准方向”等,何国田、王金山、方斌等委员也积极加入讨论,纷纷献出真言良策。(程 颖)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感到重庆高等教育迎来了春天。”1月18日上午,在第20小组讨论现场,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A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教授徐中明谈及政府工作报告时难掩激动。
对此,市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郭晏麟也有同感,“政府工作报告在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上用心用力,深刻体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郭晏麟注意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他建议,市政协要把加强重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纳入今年的专题调研,同时希望市政府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工作,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加强市属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持续加大对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教学团队、一流科研团队、一流课程、一流教材的投入,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我市创新发展。
这引起了众多委员的共鸣。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西塔学院院长赵玉芳表示,目前,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时期。“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不折不扣落实专职心理教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她呼吁,要关注全生命历程心理健康,推动科学的家庭教育,大中小学要按规定执行安排,配足心理教师,做好心理疏导,稳固持续地增加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黎 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