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在上海》,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22年3月。
本书通过对当时上海市委和市政府领导同志、市直部门和区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记者等的访谈,对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的主要工作和展现的丰富政治智慧、高超领导才能、勤勉工作精神、真挚人民情怀,作了生动翔实的呈现。这部采访实录的出版,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生动教材。
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特里·伊格尔顿著,重庆出版社出版,2018年6月。
本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普及读物。作者对当前西方社会十种典型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并相应地从十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持论有理有据,文字酣畅浅白,是一本既值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阅读的书,也是值得普通大众读者仔细品读的书。
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译林出版社出版,1948年。
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可以说,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阐明。第三章是冯友兰正式撰述简史的开始,冯友兰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为我们呈现了当时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后,又依据各学派的发展,向读者阐述各学派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以宏观的视野、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4.《三体》,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年至2010年。
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9年,列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5.《四千年农夫》,富兰克林·H·金著,东方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
本书记录和研究了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学习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及他们的经验,人们将获益匪浅。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东亚传统的耕作方式再一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重视。“回归自然”重新成为受人关注的理念。
6.《昨日之前的世界》,贾雷德·戴蒙德著,中信出版社出版,2014年8月 。
该书从人际关系、养育孩子、对待老人、婚配丧事、解决争端、应对危机、养生、宗教信仰、语言习得九个方面,全面还原了原始部落最核心的生活方式,每一点都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参考和借鉴。书中所描述的传统生活方式大部分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不可复制以及不敢尝试的,但却潜移默化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7.《忆韬奋》,邹嘉骊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5年10月。
本书是邹韬奋先生幼女邹嘉骊女士汇集乃父生前友好所撰写的悼念、回忆韬奋先生的文章所编录而成的纪念文集。所收录的文字,或如盖棺论定总结其一生的精神与志业,或从生活的横截面一事一记、具体而微地展现其为人与做事,更有则着眼于时代背景,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凸显个人与大时代、大环境紧密甚而紧张的关系以及个人厕身其间的应对、抉择与坚守,“勾勒出一幅艰难而复杂交错的战斗场面”,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叠纷呈,相互作用而又彼此影响,参照对读之下,读者定会对韬奋先生,以及那一段的中国苦难史有一番全面甚而全新的了解与感悟。
8.《重庆之眼》,范稳著,重庆出版社出版,2017年3月。
本书以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为历史背景,展现了蔺佩瑶、刘云翔、邓子儒的旷世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通过他们表现了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重庆人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特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本书结合21世纪中国民间方兴未艾的对日战争损害索赔活动,描绘了重庆大轰炸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坚守,以及维权意识的觉醒。
9.《中华史纲》,李定一著,重庆出版社出版,2019年6月。
本书是老少皆宜的中国通史杰作。作者以简炼而通俗的语言对中国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作品彰显了作者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本书荣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20年新年贺词时的办公室书架。
10.《恩格斯画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重庆出版社出版,2020年11月。
本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专项主题出版物、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获评“2020中国好书”,并获得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本书以文为经,以图为纬,以丰富确凿的史实、完整合理的结构、简洁流畅的表述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恩格斯的成长经历、理论贡献和精神风范,是一本有助于全面了解恩格斯生平事迹的通俗理论读物。
11.《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西南政法大学编,2021年1月。
本书结合有关司法案例遴选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100个问题,采用“示例+法条+解读”一问一答的龙门阵方式帮助读者认识掌握民法典的法律规定。全书图文并茂、条理分明,内容呈现灵活生动,将严肃枯燥的法律条文生活化、故事化,符合大众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
12.《双循环 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樊纲、郑宇劼、曹钟雄著,中信出版社出版,2021年1月。
本书主要阐述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这本书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为视角,从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畅通产业链、坚持双边开放等维度阐述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和实施策略,帮助读者系统认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培育新优势。
13.《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著,中信出版社出版,2021年4月。
本书是比尔.盖茨花了10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支持下,他还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同时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以及可使用的技术工具和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每一步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这本书是作者写给政府、企业和个人的“零碳”行动指南,对我们研“双碳”目标很有帮助。
14.《元宇宙》,赵国栋、易欢欢、徐远重著,中译出版社出版,2021年8月。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堪比大航海时代的大迁徙,人类全面走进数字世界,开辟鸿蒙、创世而生。创造、生活、娱乐,乃至工作的数字时空,是为元宇宙。其中,需要重新思考存在和虚无、肉体和精神、性善和性恶、自我和宇宙的哲学命题,需要不断探索有限和无限、秩序与自由、自治与法治、经济与治理、伦理和文明的边界,需要全面融合区块链、AR、5G、大数据、人工智能、3D引擎等新技术,形成数字创造、数字资产、数字市场、数字货币、数字消费的新模式。元宇宙是“心”的绽放,是“梦”的具象,是“我思故我在”的全息展现。内求于心,外形于物,物物相生,元宇宙成矣。或许,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就是“元宇宙”。
15.《解码智能时代—前沿趋势10人谈》,信风智库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8月。
本书为呼应智能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展示智能产业取得的新成果,同时也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智能时代、融入智能时代的优秀科普读物。
16.《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8月。
本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蕞新研究成果。全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17.《一本书读懂碳中和》,安永碳中和课题组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21年8月。
本书是理解“碳中和”时代,有助于洞悉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走进“碳中和”时代,迫切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践行碳中和发展路径。该书不仅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关建行业发展和减排的权衡关系、技术路线选择优先顺序等与社会经济体制框架息息相关的议题,还从微观层面阐述了微观主体促进低碳减排的商业模式以及积极践行低碳目标的生活方式。该书融合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共同议题的成果,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零碳”未来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18.《智能制造的本质》,宁振波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21年10月。
本书主要是瞄准智能制造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结合自身在飞机设计制造行业的实践经验和对智能制造的深刻思考,对“数智转型”这一时代热点课题进行了精彩独到的回应,对智能制造的本质、核心、关键均做了系统阐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对于各企业转型转什么、如何转等都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好书,能够给处于数字变革不同阶段的各企业提供很多新思路。
19.《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富田升(日本)著,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2021年11月。
本书由富田升教授用100余篇亲历者的证言、80余幅图片和20多张表格,细致入微地追查了近代国宝外流的踪迹。重点关注日本人、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董商是如何参与了这些文物外流过程,并通过分析历史留存下来的买卖记录和拍卖目录等,试图厘清文物外流的具体真相。与此同时,本书还通过俯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物的状况,特别是着眼于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风靡一世、充满浓厚唐物雅趣和文人雅趣的煎茶道在大正前后急速衰落的背景,来研究接受中国文物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20.《中国北斗》,龚盛辉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22年1月。
本书是以北斗系统建设时间为横线、以各分系统团队攻坚克难为纵线,讲述了中国北斗人始终秉承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情怀,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