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重庆政协报》投稿的铜梁区政协通讯员队伍里,有一位“90后”。他须发皆白但红心不改,步履蹒跚却视角敏锐,书写缓慢但出口成章。他,就是铜梁区政协退休干部、重庆诗词学会会员蔡名扬,一位94岁高龄的“文字耕耘者”,机关干部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蔡老革命”。
蔡老出生于1930年,于1951年7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1952年10月入朝参加上甘岭战役并获嘉奖。在部队里,读过大学的他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文笔甚佳,自那时起便开始给军队报刊投稿并频频刊载。1964年转业退伍后,蔡老先后供职于水电局、计生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于1981年来到彼时刚刚成立1年的铜梁县政协,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1984年4月5日,《重庆政协报》创刊,当满载政协言、饱蘸共识情的那份油墨香报纸送到蔡老手中,一番深研细读后,他便加入了《重庆政协报》的第一批“粉丝团”。
“你知道吗?刚开始《重庆政协报》还不是这个名字,叫《重庆政协》,后来又叫《政协时报》。”翻开一大摞泛黄的手工剪报册,40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现。第一篇被《重庆政协报》刊用的通讯稿、第一篇被刊用的评论文章、第一篇被刊用的诗词、第一篇被刊用的简讯、第一篇……细数与《重庆政协报》的缘分,蔡老如数家珍。但让他印象最深的,当属一次改错引发的有趣故事。
一次读报中,蔡老发现《重庆政协报》副刊上刊载的一幅书法作品书写有误。这幅字里有繁体字书写的“親”字。向来仔细较真的蔡老一眼就发现这幅书法作品中的“親”字不符合书写要求,“親”中的“目”字笔画封口了,但正确的书写要求是不能完全封口,因为这象征亲人之间交往,不能遮遮掩掩,要真诚相待,切勿反目,骨肉断了筋相连。为此,他立即着手行文,就这幅书法作品的错误及正确的书写规范写成文章投到《重庆政协报》。想不到,当月这篇稿子就采用登报了,编辑部虚心接纳了他的意见,这种闻过则喜的工作态度让蔡老大加赞赏,从此,蔡老写稿、投稿更加积极了。
1985年,蔡老退休了。获悉这个消息,《重庆政协报》编辑部给这位粉丝寄来一封信。“名扬同志,来信收到,欣悉你已光荣退休,以舒积劳,可喜可贺!以你广博的才识,充沛的热情,今后能以更适意的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兹请你继续担任本报通讯员,并以此名义进行采写活动……”这封信,被蔡老仔细收藏着,夹在剪报手册的扉页里。在此后的39年里,这个与《重庆政协报》的约定,他一直守诺践行着,坚持看报读报,关心关注时政要闻、政协动态,笔耕不辍写稿投稿,《瑞鹤仙·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七·七书感》《鸭绿江断桥祭(两首)》……这些文章都能在《重庆政协报》看到。
近几年,蔡老深感笔力、脑力大不如前,如何让《重庆政协报》拥有更多的通讯员粉丝,他把目光投向了政协机关新晋的80、90后们。在老伴的搀扶下,他时常来到机关跟年轻人一起看报、读报,一起讨论新闻线索,分享写稿经验……当“90后”遇到“90后”,没有代沟,没有壁垒,有的是对《重庆政协报》一以贯之的喜爱,有的是政协精神的薪火相传,有的是“一届政协人、一生政协情”的深情厚谊。有了更多的“90后”加入粉丝团,谈及39年前的约定,蔡老信心满满,“继续写,我们一起为现代化新重庆鼓与呼!”(作者 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