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主办
首页 > 正文
新时代仍需要愚公精神
——读《下庄村的道路》

2024年04月09日 17:01 来源:重庆政协报

一个“下”字,仿佛是这个村庄刻在宿命里的命运。从1350米垂落至200米深处的一块坡地,隐藏于长江三峡上游一个巨大的天坑里,是秘境,更是禁锢。“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多少个夜晚,于“深井”中仰望天空,苍穹之上,有没有出路?

“下庄村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条用生命和汗水铺筑梦想的道路,一条新时代“愚公”逆势而上的道路,一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艰辛传奇之路。这部由罗伟章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下庄村的道路》,书写了下庄村人民在共产党员毛相林的带领下,为美好生活战天斗地、感天动地的斗争全过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天路”的壮举,以及经过15年探索试验,在巫山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的先进事迹。

下庄村是个天坑,“村子二百米之下,是一条峻急的河流,自上而下,又是峭崖绝壁,丢块小石子,也能无遮无拦,一贯到底”。这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却不能与外界彻底断了来往,终究是要走出天坑的。“至少要去买肥料,外面的女子嫁进来,男方也得去迎亲。”而出村的路,“只有一条绳索般的小路,挂于绝壁,有一百零八道‘之’字拐。”下庄人的性命,便缚于这细细的绳索之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一个不小心便会如风筝断线般飘落下来。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如果没有毛相林,不知道下庄人还要在这原始、闭塞、贫穷的地方继续生活多久。平坦的大道、飞驰的汽车、可以留住季节的冰箱,这些普通的事物,不同于下庄村的事物,在村支书毛相林的眼里却是神奇的,他像一个现代的愚公,新奇地打量过村外的世界,便希望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开辟一条由“原始”通往“现代”的通途。

四面石山,绝壁垂落,飞鸟胆寒,怎么修?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靠自己。长8公里、历时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用锄头、钢钎等原始工具,摸爬在峭壁上一寸一寸开凿,其中的艰苦卓绝超乎人的想象。他们“放红绳”测路,从崖顶悬吊下来,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开路也是由村民在空中荡、壁上爬,钻好炮眼后,再用炸药在绝壁上炸出立足之地,继续肩挑背扛,向前开进。修路的人住在山里,十天半个月回不了一趟家。睡觉时怕半夜翻身摔下山崖,每个人都要在腰上系一条粗绳,绳子的另一头固定在树上……终于凿出一条“天路”,下庄人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发展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的“三色”产业,搞起红色旅游,增收渠道越来越多,下庄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全国的公路有五百多万公里,何以毛相林带领村民修出的仅8公里的公路能够感动中国?《下庄村的道路》给出了答案,这条路,不仅凝聚着村民的汗水、鲜血和六位勇士的生命;这条路,更是下庄村的脱贫之路、致富之路、振兴之路。读者能鲜明感受到,毛相林和下庄人的内在精神,不仅在脱贫攻坚中能发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一样光芒闪耀。不管处境何其艰难,都要满怀昂扬向上的斗志。愚公移山的传说体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险、逆势而上、人定胜天的精神风貌,也是激励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武器。这本书,同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新时代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它是通向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的制胜法宝。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书中主人公毛相林的话,字字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实干重在迈出第一步,而持之以恒方能成就伟业,这两点,下庄村都做到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道路上中国人向着美好生活砥砺前行的缩影,是无数个仍在逆境中奋斗的个体、行业的指路明灯。而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实现,中华民族正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正当时,匹夫当存“愚公”之志,秉持“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的韧劲,书写不负时代的崭新篇章。(作者 殷艳妮)

编辑:张玉兰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编:401147    渝ICP备05006522号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