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主办
首页 > 特别推荐 > 文史之窗 > 正文
一张报纸 一份情谊 一份激励

2024年04月09日 17:01 来源:重庆政协报

一张报纸,一份情谊,一份激励。

写下这句话,我思绪翻涌,感慨万分。

这张报纸就是《重庆政协报》,我新闻写作道路上的“引路人”。今年是《重庆政协报》创刊40周年,一段段往事浮现在脑海中。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我与《重庆政协报》已经结缘13年了。

2011年,我从南岸区委党校调入南岸区政协信息联络委,主要从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当年年底,因同事生病,仓促之间,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的我又多了一项新闻宣传工作。怎么写政协新闻?我找了两本新闻理论书,反复读了两遍,茫然、困惑仍然萦绕着我。

“作为一名重庆的基层政协工作者,要读《重庆政协报》,我们从事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更要多读《重庆政协报》。”区政协信息联络委原主任邓艺的手把手的传授犹记如新。从2012年起,我开始认真研读《重庆政协报》。从她的油墨香中,我读到了政协的特色和优势、委员的责任和担当。在读《重庆政协报》的过程中,《一个区政协的文化担当》《开幕式上委员“发声”》《南岸政协:为经开区三次创业建言助力》……一篇篇有关南岸区政协和委员履职情况的报道不时映入眼中。什么时候,我的稿子在《重庆政协报》上也能有一席之地呢?我心向往之。

“学新闻写作只能通过实战培训,要先学会模仿。”邓主任用心教导。每次采访,让我现场观摩采访技巧;每次活动,让我也构思怎么写,对比《重庆政协报》发表出来的作品,细细揣摩,思考自己的不足,并为我答疑释惑。他还鼓励我积极向《重庆政协报》投稿。熬过一段石沉大海的日子,走过一段忐忑不安的历程,在《重庆政协报》二版,不仅在小角落看到了自己的“豆腐块”文字,在版面中间,我的稿子偶尔也会有位置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我做好新闻宣传工作,2013年,邓主任在退休之前特地将我带到重庆政协报社,把我推荐给报社的编辑们。此后,我时常打电话向他们请教,他们的耐心指点往往让我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渐渐地,我学会了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由头,收集新闻素材,找准新闻角度。进入2016年,我在政协新闻写作上渐入佳境,逐渐从新闻模仿走向了新闻创作。《唤醒沉睡的老街》《委员沉下去,巧解身边事》《创新路上的头脑风暴》《还群众一份清新》等陆续在《重庆政协报》头版发表。《唤醒沉睡的老街》还获得2016年度重庆市政协好新闻三等奖。

由于在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在市政协2017年度宣传通联工作会上,我成为了现场交流发言中仅有的两位通讯员代表之一。在现场交流会上,我以“做一个‘挖’新闻的有心人”为题,分享了自己从重庆政协报社编辑们那里学来的经验和技巧,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2020年我又先后将市政协年度好新闻二等奖、一等奖收入囊中。《为南山风景植入智慧“绿芯”》《“金果”挂满枝》《龙门浩老街,在故事里“复活”》……翻看这些年来我获奖的作品,我深深地知道,这背后深藏着编辑们的一份功劳。

今年1月5日,在南岸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区新闻宣传工作培训会上,《重庆日报》高级记者、《重庆日报》区县新闻部原主任张国勇讲解的范例就有我在《重庆政协报》上发表的新闻《共谋产业结构优化良策——重庆南岸区政协聚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3年来,《重庆政协报》伴我一路同行,陪我一路成长。我从一名主任科员逐渐成为了一名正处级干部;13年来,我的笔下记录了南岸政协深入调研的足迹、精准建言的智慧、凝聚共识的力量、服务群众的温情。通过《重庆政协报》有效地传播了南岸政协的故事,展现了南岸政协人的风采。

坚守新闻情怀,讲好政协故事,让我的笔继续与时代同频共振。我知道,这条新闻路,我会继续走下去,我与《重庆政协报》的故事还会有续集。(作者 方莉)

编辑:张玉兰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编:401147    渝ICP备05006522号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