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阅读了温铁军团队作品《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国实际出发,为读者展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开篇即阐述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基本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书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多角度切入,提出了11个极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思考。其背后逻辑是回答社会普遍所关心关注的农村发展现实问题,即乡村振兴的前路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径。
“三农”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变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农业农村是大市场、新的供给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蓄水池和压舱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城市与农村互动联系薄弱,县城带动作用不强。因此,在新阶段、新格局中,对“三农”问题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的考量,要妥善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全局工作和乡村振兴等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三农”根基。需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和底线。从国家战略来看,要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建设和美幸福农村,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从而实现整个国家绿色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作者在本书中分析了以工业化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弊病,提出不能沿用依赖过去那种粗放模式,要重视生态化发展的“新生产力要素”,推动观念、制度及路径的变革与创新。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新生产力要素要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还能创造一定价值,能替代过去那些创造附加值的要素,并通过对国内外农村的比较,提出“推动农村社会企业”这一结论。因为在农村推行社会企业的根本制度,是最符合农民愿望、最符合乡村实际、也最符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的要求。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本地特色之路、创新之路。作者围绕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三变”改革和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等现实性问题,讨论了基层治理、乡土文化等问题,对乡村振兴进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工作进行逐一讨论。特别是具体到乡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建立、乡村优势如何发挥等问题,指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却必须在产业之前进行观念转变、组织整合等相关工作,把本地产业特色发挥出来,把基础设施建设起来,把村民主体作用激发起来等内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21个颇具特色的实践案例,这也反向证明,农村发展仅靠“复制+粘贴”是不现实的。由于中国地广人多,资源禀赋复杂多样,历史人文传统各异,乡村振兴工作没有哪一种模式确保不走弯路,没有哪一种模式能不走样地推广复制到其他地区,都必须走出一条适宜的特色之路、创新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就重庆而言,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四千行动”,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协同发力,突出强镇带村、强村富民,加快走出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作者 姚登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