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主办
首页 > 特别推荐 > 文史之窗 > 正文
那枚由全国政协赠的纪念章

2024年11月14日 12:29 来源:重庆政协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万州区太龙镇大垭口场镇一幢居民楼里,传出历经70多年依旧振奋人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闻声而至,我们见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她手里捧着一枚纪念章,跟着高亢的旋律喃喃哼唱,仿佛在诉说她内心深处最朴实、真切的情感……

她叫熊道秀,现年78岁。她手捧的这枚纪念章系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一纪念章的设立背景,为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根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陈叔通与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的联名提议,经毛泽东主席同意,提请大会讨论决定而制作,旨在纪念和表彰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人员。此纪念章为铜质,主体为五角星外围加放射光芒,五角星的五个角上镶嵌珐琅,五星正中为毛主席左侧面头像,外围环绕麦穗,下方环绕绶带,绶带上写有“抗美援朝纪念”。纪念章背面,刻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字样和年号“1951”。纪念章上方有上挂,使用别针佩戴在衣襟上。

熊道秀告诉我们,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不仅纪念了她父亲熊瑞田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而且见证了祖孙三代的接力从军、薪火相传。

熊道秀至今难忘,1953年8月20日中午时分,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热浪,让人热得喘不过气来。她和母亲陈光秀、弟弟熊道福正在家里休息,四川省原万县十九区太龙乡(现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接收到电报,转传来消息:熊瑞田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听到这个消息,陈光秀一下子晕倒在地。

一本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某团政治处签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记载了熊瑞田的功臣简历和立功事迹:“熊瑞田,四川万县人,生于1924年4月,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6月12日,在十字架山阻击战中完成运输任务并主动抢救伤员、掩护伤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十字架山,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城地区北汉江西岸。该山虽然海拔仅663米,在朝鲜诸山中不算太高,但它的命名非常形象,一座主峰坐镇中央,四个角各延伸出一条大山梁,整个山的形状犹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由于战略位置重要,1953年5月,在十字架山阻击战中,担任志愿军某团运输连副班长的熊瑞田,在完成运输任务后主动抢救伤员。冷不防,敌方阵地打来一发炮弹,为掩护伤员,熊瑞田一跃而起,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弹片……熊瑞田壮烈牺牲后被评定为烈士,志愿军某团政治处还将熊瑞田生前的遗款0.8元,连同颁发给他的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一条他在战场上立下的“争取当运输功臣”的战斗誓言红色小布条,邮回给了他的亲人……

在熊瑞田那枚血染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的激励下,1968年,18岁的熊道福也踏着父亲的足迹,在河南某部队参了军。1983年,熊道福在河南省长垣县武装部司职作训科科长岗位上,因公牺牲。

熊道秀的儿子张勇也于1984年参军,服役武警北京总队某支队。1988年10月退伍后,任重庆市万州区向坪乡向坪村团支部书记,兼任第七生产队队长。张勇说,母亲时常会将外公的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拿出来,让儿孙们不忘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祖孙三代忠诚与奉献、责任与担当、服从与纪律的军人本色。(作者 牟方根)

编辑:张玉兰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编:401147    渝ICP备05006522号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