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主办
首页 > 区县政协 > 正文
撂荒地里“挖宝贝”
——铜梁区政协调研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小记

2024年12月05日 12:45 来源:重庆政协报

初冬时节的铜梁区白羊镇水碾村,绿油油的青菜头从一个山头绵延至另一个山头,村民们忙着除草、施肥,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这块地以前杂草丛生,有了‘众耕宝’之后,田间栽上了制作白羊咸菜的青菜头,大家还能领到村上发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好得很!”村民老杨告诉前来调研的铜梁区政协农业界别的委员们。

将好模式写进报告

“众耕宝”是铜梁区政协撂荒耕地专题调研组自今年7月启动调研工作以来挖到的第一个“宝贝”。

今年年初,该区供销联社探索开展了三方共耕模式实践——“众耕宝”,由供销社企业垫付种子肥料等农业投入产品,组织农机及产品销售后期服务;村集体负责归集土地,组织发动农业生产;村民则负责土地入股并参与劳动,实现三方共耕、风险共担、“甜蜜”共享。以白羊镇水碾村为例,今年秋收后的首次分红,113户村民最多的领到了4000多元,最低也有1000多元。

“调研中发现好的模式、好的产业、好的人才,值得写进报告中。”铜梁区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祖建认为。结合前期调研了解的现状,调研组以“众耕宝”为例,在调研报告中建议,探索众耕、订单农业模式,通过三方紧密合作和共同劳作,以及统一采购农资、引进现代农业技术、采用机械作业等,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农业朝着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好经验值得借鉴

撂荒地地块分布零散,整治难度大、成本高,粮食比较效益低下,农户耕种意愿持续下降……调研中,大家发现诸多问题背后折射出一个相同的原因——缺乏系统化的产业培育及支撑。破题思路在哪?今年8月,一次“走出去”给调研组提供了答案。

地处重庆东南部的彭水县善感乡石盆村,正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统揽,手执油茶产业、乌江画廊、民族文化三大特色资源“画笔”,描绘出一幅巴渝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因地制宜的土地综合整治思路成为了调研组挖到的第二个“宝贝”。

“这个经验值得借鉴,我们要构建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粮的农业种植格局,因地制宜的产业系统规划是关键。”区政协农业界别委员何雨潇的看法得到调研组一致认同。大家纷纷从优化耕地、产业布局等角度建言,同时建议系统规划道路建设,持续完善水利设施,探索撂荒地代耕、托管、流转等整治路径,力求土地达到宜耕、宜机、宜灌、宜管的效果。

民意是最大的“宝贝”

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网上预约农机服务,收割机、旋耕机齐上阵,无人机播种、农药播撒……在铜梁区的很多小山村里,农机“黑科技”正渐成星火之势。谈及调研中发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李祖建如数家珍,“土桥镇组建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10多类农机、60多个农机手,去年全年机械经营收入近140万元;侣俸镇探索‘强村公司’路径,成立专业农机服务公司,秋收水稻能节约20块钱一亩收割成本……”

如何发挥农机“珍宝”作用,让撂荒地“活起来”?9月以来,调研组把田间问诊作为重点,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到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从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强化统筹保障、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一场场和镇村干部、村民群众碰撞的“诸葛会”让调研组收获满满,也让牵头开展本次调研工作的铜梁区政协副主席李兆龙意识到:民情民意才是挖到的最大“宝贝”。

截至目前,调研组正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关于铜梁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调查与思考》,计划尽快报送市政协及铜梁区委、区政府,以期建言成果助力撂荒地“变废为宝”,为乡村振兴添活力。(通讯员 文博)

编辑:张玉兰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编:401147    渝ICP备05006522号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