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重庆市首届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赛顺利完赛。大赛期间共促成超20项成果转化,签约金额近2亿元。以赛促转,这仅是我市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道缩影。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市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较2023年全年增长3倍以上。如何更好推动医学“黑科技”转化应用?不少市政协委员对此十分关注,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经过比拼,我们团队的‘智速检-创伤智慧检测系统’摘得此次大赛医疗技术组第一名。该项目研发了集成化创伤智慧诊断试剂盒,可实现30分钟内血型、感染同步监测。”比赛结束后,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罗阳激动地表示,以大赛为纽带,搭建起了覆盖成果汇集、筛选、培育、验证、转化、应用全流程的卫生健康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有利于全面展示并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希望进一步深化‘以赛促转’,举办更多这样的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赛事。”
加强政策支持,有利于营造创新转化生态环境。“从本次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来看,获奖项目除获得奖金支持外,还会择优纳入‘促转行动’支持名单,符合条件的成果优先推荐申报重庆市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项目。”市政协常委、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邢雅翕表示,组委会将组织专家顾问团队给予培育、验证、推介,开展资源对接、成果推介等成果转化服务,提供免费入驻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众多政策支持。
成果转化离不开平台支撑。早在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儿童医院便成为首批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赵晓东希望下一步从资金、平台、机制等方面切实支持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同时深入探索“医研企”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构建“项目+团队+平台”攻关机制。
“抓好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是关键。”市政协常委、市科技局副局长田盈建议,鼓励市内有需求的单位,大力培育引进医工转化、医疗技术创新等方面人才,搭建一批前沿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承担生物医药、人口健康等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一批创新药物,研制一批智慧医疗装备,支撑生命健康高地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释放生物医药高端要素“虹吸效应”,市政协委员、新加坡阿朗斯投资集团主席廖红海着眼促进细胞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建立科技、自贸区、卫生健康、药监、医院等部门单位推荐符合条件的细胞新药研究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临床研究,加快推进源于临床的细胞药物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激发临床一线的创新活力。
为推动产业协同能力提升,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商会联合相关单位,组织启动了重庆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的筹建。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付建忠呼吁,发挥产业联盟纽带作用,推动“产学研医”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弱项,开展平台共建、协同攻关和集成验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记者 陈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