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主办
首页 > 特别推荐 > 理论研究 > 正文
立足政协职能 围绕大局协商 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2024年12月12日 13:12 来源:重庆政协报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人民政协已稳健走过75年光辉岁月。值此重要历史节点,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的适时召开,恰似一场“及时雨”,为全市政协工作的深化与拓展锚定方向、注入活力。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标杆,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政协力量”,这为全市政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

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的“金字招牌”,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75年来,人民政协凭借丰富多元的协商形式,为国家大政方针、地方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贡献卓识。市委政协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标杆,要求地方政协革新协商机制、拓宽协商渠道。

近年来,大足区政协紧扣本地发展“痛点”与“热点”,探索协商新路径。围绕“做靓享誉世界文化会客厅”的目标,开展“委员传承文化,助力文旅更活”协商活动。通过联动协商聚能,积极参与川渝地区文化旅游合作调研与协商,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和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资阳到大足段建设等。同时,同心协商聚智,聚焦本地文旅产业发展,深入调研形成高质量建议,推动了大足石刻“五山”联动开发等,助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渝事好商量”平台下沉社区,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让居民诉求直通决策层,协商成果迅速落地转化,彰显政协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价值。

然而,大足区政协在实践探索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短板与不足。如,协商选题精准度欠佳,部分议题未能紧密契合区域发展的关键脉搏与民生的急切诉求,致使政协助力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实效性打了折扣;协商方式规范性不足,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覆盖面偏窄,难以充分汇聚多元声音,削弱了协商议题的广度与深度,限制了协商成果的权威性与代表性。为破困局、开新篇,大足区政协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出系列改进举措。

一是发挥独特优势,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组织架构完整、制度体系健全、协商机制成熟、协商经验丰富、协商氛围浓厚等优势,为基层协商工作提供实践示范、智力服务和渠道支持,让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一起,更加广泛、更为经常地参与协商。紧扣“协商什么”明确协商范畴,琢磨“如何协商”优化协商流程,落实“怎么执行”强化监督保障,以此加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形成优势互补的“乘法”效应。

二是聚焦民本初心,精细协商议题管理。遵循“党政点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社会征题”等多种方式,聚焦党政工作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增加民生议题比重,梳理出“问题清单”。围绕协商议题组织委员深入一线查实情、深入群众听民声,特别强化议事之前摸透情况、找准问题这一关键环节,使协商发言体现真知灼见。坚持把平等交流对话作为协商过程的核心环节,广邀群众发声,激发大众智慧,凝聚各方共识,真正商出特色、商出办法、商出共识。

三是延伸履职触角,提升协商议政质效。深化“渝事好商量·委员在行动”协商平台建设,坚持“共享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有效整合现有委员工作室资源,推进协商平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广泛覆盖,着力探索政协委员深入基层的形式,为委员搭建重心向下、关口前移、面向群众、扎根基层的协商载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拟在政协委员相对较多的街镇,设立有场所、有标志、有设施、有制度、有活动记录、有固定成员的“六有”委员联络站,协调组织政协委员参与和开展基层协商活动,持续推进政协协商质效协同提升。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大足区政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市委政协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持续革新工作方法,锤炼履职本领,深度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添砖加瓦、蓄势赋能,奏响政协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乐章。

(作者廖文丽系大足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编辑:张玉兰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编:401147    渝ICP备05006522号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