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工智能技术已覆盖300多个行业领域,建成183个智能工厂和1096个数字化车间,“产业大脑”整合了97亿多条产业数据……10月24日,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公布《大模型赋能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引发了我市不少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政策引导、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提速数字化产业载体建设等举措,为大模型赋能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委员们一致认为,必须抓住大模型带来的机遇,聚焦“数据、算力、应用、人才”四大关键环节协同发力,打通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在算力建设方面,市政协委员、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白帆认为,算力是AI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夯实。“当前算力服务已从早期简单的‘裸机算力’服务升级为‘算力+模型’服务,我市需要利用好算力枢纽的优势,抢占市场机遇并扩大市场规模。”朱白帆建议,一方面持续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探索建设AI协同创新平台,为更精准的工业大模型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数据领域的挑战,北碚区政协常委、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覃明善认为,当前存在数据量有限、维度混乱、系统间数据孤岛等问题。她建议,推进数据建设工程,设立专业团队开展数据治理,并通过创新数据集建设来提升模型训练效果。
《研究报告》显示,全市已创建50个场景个性化定制智能体,这让委员们看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严志强认为,应用落地的关键在于“找准场景、建好生态”。他建议,围绕关键软硬件国产化替代,健全完善场景开放机制,引导更多创新主体参与全市人工智能场景打造。
市政协委员,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国胤提出,应充分发挥科创园区的集聚效应,围绕产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成长性人工智能企业,同时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打造更多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让AI技术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市政协委员、重庆百事得律师事务所主任吴怡建议,可采购法律大模型为全市企业和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相当于为每人配备一名具有‘法学博士’水平的AI法律顾问,让便捷、高效、精准的AI法律服务触手可得。”
面对大模型这一新兴领域,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熊艾伦认为,人才短缺是普遍面临的瓶颈。他认为,重庆亟需构建一个“引得来、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体系,建议优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校形成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路径;鼓励企业牵头共建实体化产教融合平台,将产业项目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记者 高吕艳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