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基层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在社会转型与利益诉求多元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独特优势,将其与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相融合,提升治理效能,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綦江区政协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让政协协商更好赋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强化价值引领,锚定协商为民坐标。新时代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要坚持先进的理念。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为原则,将民主协商贯穿基层治理各环节。推动协商平台向社区网格、院坝田间延伸,融合固定议事厅与流动协商点,畅通民意表达“最后一公里”。整合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在民生实事、产业发展等领域,实现广泛参与与专业支撑有机统一。践行协商为民宗旨。建立“群众点单、委员领办、多方协商”机制,通过委员会客室、村居服务站等履职平台,常态化收集民生诉求,确保议题源于民需、服务助力民生。推行“双向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同步引入政协程序规范性评估,形成“群众评实效、政协评效能”的双重反馈闭环。强化资源协同。借助政协平台对接党政部门、社会服务、市场资源等,建立供需清单,推动实现治理资源精准匹配。明晰多元主体权责边界,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协搭台、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权责体系中,建立协同履职清单。加强成果共享,推动协商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可追踪的治理项目,实现协商效能“可视化”。
转化制度优势,构建科学协商体系。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体现在组织体系的系统性、协商程序的规范性和界别代表的广泛性等方面,要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向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转化。构建基层协商规范化框架。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下,建立由政协委员、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协商议事小组,形成横纵贯通的协商组织网络。制定基层协商相关工作规程,细化议题征集、方案制定、协商议事和成果落实的全流程操作标准,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指引。完善政协委员下沉基层制度,充分运用“渝事好商量·一镇一事商量办”协商平台,组织、引导政协委员常态化到基层参与政策宣讲、议题协商等履职活动。打造协商能力提升闭环体系。依托“委员大讲堂”等载体,面向政协委员、基层统战委员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建立专委会与乡镇(街道)常态化联系机制,协调政协资源下沉至基层一线,协助基层完成协商议题筛选、协商活动开展等工作。释放多元利益协调效能。引导政协各界别到基层开展履职活动,开展跨界别联合协商,整合分散民意为系统议题。强化专业资源对接,针对基层治理难点,由相关界别牵头举办专题协商会,推动法律、科技等专业资源下沉,并建立界别服务清单,推动特色项目纳入基层治理实践。
创新方法路径,提升协商实质效能。基层协商需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凝聚共识,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实践体系。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商基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综合运用入户走访、线上问卷、媒体问政等手段,动态建设基层协商议题清单。提高调研质量,综合运用田野调查与数据分析交叉验证。探索“边调研边协商”模式,在调研阶段提前介入,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优化高效协商议事程序。丰富专题协商会议参会人员名单,涵盖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利益相关方。制定专题协商会议规范流程,按照会前集中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会上讨论调研情况、提出建议、达成协商共识,会后跟踪落实的流程来议事。根据不同分歧建立差异化处理路径:一般分歧通过充分讨论求共识;复杂矛盾由政协委员牵头组织二次深度协商;对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纳入长期跟踪清单并定期反馈进展。推行差异协商模式。对涉及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事项,组织多轮专题协商;对高频事件、突发问题,开展灵活高效的“短平快”微协商;对技术性强的专业议题,组建包含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和群众代表的跨界小组进行专业协商。
健全闭环机制,确保成果落地惠民。基层协商的价值在于将共识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协商成果惠及民生。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对协商形成的共识分类建档,明确转化责任主体。充分利用政协与党委政府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专题报告等方式,推动成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强化清单式督办管理。将协商成果分解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具体任务清单,逐项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依托“渝快政”、“数字政协”平台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实时跟踪进展,并不定时开展协商式监督。建立多维评估反馈体系。将协商成果转化率、群众满意度等纳入政协委员年度履职考核评价体系。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通过专题协商制定整改方案;对优秀实践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标准化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现“评估—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筑牢支撑体系,厚植协商治理根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构建集组织、能力、文化于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协商效能持续提升提供坚实支撑。建强专业人才队伍。通过组织开展委员读书、培训、视察等活动,为委员提升协商民主理论素养、提高履职能力创造条件。吸纳学界、业界的优秀人士组建人才库,统筹智库、政协理论研究室、基层协商人才,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支撑体系。培育协商文化。借助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和资源,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报道委员履职活动,宣传典型案例,深入阐释协商民主价值。打造区县政协文史馆,收集、整理、展陈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集中展现协商民主发展成果、人民政协同地方发展同心同行的奋斗历程,将其打造成宣传协商文化的重要阵地。(作者系綦江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钟远平)
